![]()
研究生学费暴涨:高校“工业化觉醒”终于露出底牌。最近,研究生圈子炸了。 C9大学的社会项目硕士学位,学费从去年的4.8万跃升至8万,涨幅近67%。还有985大学的应用统计硕士学位,学费高达10万一年。你没看错,这不是出国留学的报价,这是国内大学报出的价格。 1、高校的经费从哪里来?财政拨款紧张,大学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和学生学费三大来源。捐?不多。金融的?连义务教育都捉襟见肘,研究生学业怎么保障?剩下的就是学费了。此外,现有的高等院校正在扩建每年都在招生,但宿舍不够,导师不够,学者不够。财政拨款没有增加,成本却飙升——解决办法只有一个:涨价。不是阴谋,只是算不了账。 2、副学士学位:作为高校的“摇钱树”,近年来,硕士学位的数量并未扩大,但副学士学位的数量却迅速增加。为什么?因为拿到硕士学位需要做科研、发表论文、烧钱。而专业硕士学位只需要上课、颁发学位证书、收取学费——收入有保证,不亏钱。硕士学位是科研引擎,硕士学位是创收项目。最后高校了解到了企业的思维:“科研要钱?那就让学生做科研”于是,一连串的打击落下:扩大专业硕士招生,提高学费,扩充学制。收学费的同时,还能搞科研赚钱。3、别再滚动了,比如教育已经工业化了。说白了,这一波操作就是大学的正式宣告:“我们不再是慈善机构,我们是慈善机构”。 学生一年花几千万、几百万。大学想了想:“与其让国外赚钱,我为什么不收?”结果是,国内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像留学生意:项目制、导师制、企业实习、付费课程。这不是教育的衰败,而是教育的“市场化觉醒”。4、我支持涨价 安装头。听起来很刺耳,但我真的很支持。教育产业化本质上是资源的重新配置:高学费的专业硕士,支持低学费的硕士;挣钱的养活搞科研的;那些想要为此获得黄金报酬的人和那些想要研究科学研究的人可以安心。这个逻辑并不完美,但比“平均主义”要好。毕竟,那些真正想学习和做研究的人仍然可以通过奖学金和研究助理获得支持。而那些追求学历以在工作场所淘金的人必须付出更多。 5、结论:未来十年高校将像公司一样。从扩大招生、提高学费、与企业合作,到校园里越来越多的“项目经理”,高校的逻辑正在从“教育机构”转向“知识”。有人诟病教育产业化,但我们必须承认,面对财政紧缩、少子化、留学回潮,高校必须生存。只是当“研究生院”成为企业时,你才要清醒地思考:买知识还是买标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