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中部第一城市,欲进入AI城市第一梯队

在最近发布的“十五年规划”建议中,“人工智能”被8次提及。在前瞻产业方面,体现智能被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5年,人工智能将成为最受欢迎的行业。资本快速涌入,热销大机型重复出现,人形机器人成为各大科技展会的主角,城市间对“AI之都”称号的争夺愈加激烈。武汉作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自然不想没有。事实上,武汉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工业基础。例如,人工智能企业超过1000家,其中人形机器人企业超过80家;在体现智慧供应链方面,上下游企业聚集光谷,实现31个主要零部件覆盖率达到85%。跻身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Top502025年科技企业,武汉市有9家企业上市,占全国近1/5。武汉城市风光 曾思毅/潘和林摄 工业和信息化部经济和交通委员会委员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得益于大学资源、产业基础和政策支持,武汉的人工产业已成为全国第一。现阶段,武汉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主要具备三大优势。一是支撑“芯片、屏、终端、网络”等产业的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二是人工智能特别是人工智能应用企业数量众多,三是武汉强大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和大学。不过,他也指出,国内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也正在纷纷打造人工智能高地。社会情报产业。依托湖北乃至中部地区大制造业,通过“人工智能+”改造传统制造业的武汉,应以此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更新,抢占经济增长点。渴望的人工智能已经堕落。在南方沿海一线城市和实力城市吸引大多数观众关注的同时,地处中部的武汉却悄然创造了多项眼球指标。据当地媒体报道,到2024年底,武汉人工智能企业总数将达到1326家,产业规模将超过700亿元。 2025年1月至9月,武汉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突破1100亿元,同比增长近30%。以此计算,过去五年的复合增长率接近40%。乙快速增长的背后,武汉对人工智能产业寄予厚望。早在2020年,武汉就获批成为中部地区首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当时,对人工智能领域基础技术研究、应用场景拓展、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等方面做出了具体布局。此后两年,武汉陆续部署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和超级计算中心,打造首个“智能计算+超级计算”各类计算集群,加大对大规模研发模型和场景应用的支持力度。人工智能的热度已经下降。资料来源:图虫创意。 2025年堪称人工智能产业爆发年,武汉的政策动作更加密集。时报周刊记者发现,年初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新兴产业布局方面指出,推动人工智能、低收入经济等产业增长20%以上,并提出扩大高性能计算等基础设施布局。随后的2月、3月、6月、10月,武汉相继出台人工智能产业专项政策,制定全年工作计划,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平台、项目给予多方位支持。其中,专门发文对仿人机器人行业多个环节设立真金白银奖励。屡次产业政策的背后,武汉的目标是人工智能产业。湖北近日印发《关于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达到3500亿元,进入全国城市人工智能第一梯队。 “目前,武汉的人工智能产业走在全国前列。”盘和林分析,从2025年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50强榜单来看,武汉有9家上榜企业,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与此同时,国内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也逐年增大。潘和林表示,武汉光谷作为湖北主要的人工智能区域,聚集了湖北整个人工智能企业的70%。武汉打造了从芯片到软硬件再到大规模模型应用的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然而,“科教高地”的辐射效应,从长远来看,是科教事业诸多变革崛起的主要推动力。我国科技高地和工业中心,取决于当地的禀赋资源、地理条件等因素,政策更多的是因地制宜。从这个角度来看,武汉人工智能产业的崛起取决于当地的大学资源、产业基础、应用场景、庞大市场、地理交通条件等。公开信息显示,武汉拥有92所大学和100多个科研机构,其中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全国领先的大学。本地人才总数接近300万,位居全国城市前列。武汉东湖风景区 李光/摄 另一方面,由于偏重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工作能力和薪资水平有限,武汉有时留不住人才。针对上述困境,近年来,武汉以变革之势推动高校资源转型,鼓励支持创业,推进人才生活保障,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适当比例招收本地应届毕业生,通过产业建设提供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在此过程中,通过人工智能产业的崛起和“大学生来华留学”的推进,将实现良性循环。今年5月,作为国内专注于AI、大数据、物联网的人工智能领域骨干企业,盛世科技(总部位于深圳)在武汉光谷设立第二总部。当商界领袖谈到选址理由时,他们认为武汉的人力资源是一大优势。根据据湖北日报记者了解,盛世科技武汉总部驻有300多名研发人员,其中90%是从当地高校招聘的。此外,小米智能家电工厂也将于2024年8月落户光谷。除了大学资源外,产业基础是武汉人工智能产业的另一大支撑。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张永伟指出,智能汽车、实体机器人、飞行汽车在供应链上的重叠度已超过60%。在很大程度上,这两个行业是同一个行业。毕竟,某种程度来说,智能汽车就是在特定场景下行驶的“机器人”。基于此,武汉作为传统汽车重镇,为人工智能产业特别是智能产业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和丰富的零部件。本土人工智能企业中,不少已有汽车制造背景。例如,武汉盘洲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从事汽车零部件30多年,近年来开始布局仿人机器人产业。该公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汽车减速器70%的工艺与机器人用谐波减速器相同。关键在于突破30%的新技术。他们目前正在推动新型谐波减速器的研发和测试。据预测,作为仿人机器人的关节部件和主要部件之一,谐波减速器未来市场需求缺口将超过1000万台。依托中部地区大制造业,不仅是汽车产业,“芯、屏、端、端、网”(光电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等产业快速发展,这也为人工智能提供了优良的配套设施。情报产业。其中,国家记忆基地的建设可以说是武汉所知绝无仅有的。公开信息显示,光谷已聚集核心光电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1000余家。它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开发和光缆制造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实现智能行业零部件的快速响应和优质供应。而且,人工智能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赋能传统制造业,通过自动化生产流程、优化供应链管理、智能决策支持,提高劳动效率、优化生产结构、降低运营成本。武汉乃至湖北历来都是制造业重镇,可以为制造业转型提供丰富的试验场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人工智能领域的本土技术成果。这也是武汉区别于全国其他人工智能的一大优势。盘和林认为,武汉人工智能发展有重点,即依托武汉、湖北乃至中部地区的大制造业,武汉正在积极通过“人工智能+”改变传统制造业。湖北省博览会上展示的勾践剑,证明了湖北掌握了BC当时的高端制造技术。李光/摄 从最近的政策规定来看,武汉更加重视人形机器人的能力建设,相关企业纷纷迁往武汉,不仅因为看到了当地市场面积大,“还因为看到了武汉对人形机器人的重视和支持”。地处国家中心位置,武汉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华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雷告诉时报记者,在构建国内统一市场、扩大内需的背景下,中部地区贯通南北、连通东西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改变了人才、技术等要素的集聚能力。 “从企业角度来看,内需的增加也意味着对更大的国内市场的好奇。在这个更大的市场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时,企业会优先考虑交通的便利性,中部地区自然被选择的概率更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